谈文论学,根柢在“人”
访谈、对话、口述其实古已有之,并非现代事物,典籍中的各类“答问”“语录”“口说”便是。但进入现代以来,传媒大兴,置身其中,使得本以著书立说为职志的文人学者还需要能言善辩,最好出口成章、对答如流。与之对应,访谈文体开始异军突起,到了近年更是成为时尚。这不仅是对于
访谈、对话、口述其实古已有之,并非现代事物,典籍中的各类“答问”“语录”“口说”便是。但进入现代以来,传媒大兴,置身其中,使得本以著书立说为职志的文人学者还需要能言善辩,最好出口成章、对答如流。与之对应,访谈文体开始异军突起,到了近年更是成为时尚。这不仅是对于
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,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,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、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,繁衍出一条贯穿古今的“大国粮脉”。
邹鲁的散文《义亭起酥宋时月:一枚月饼的千年乡愁》(以下称《义亭起酥宋时月》),以浙中义乌的传统中秋食品“义亭起酥”为切入点,展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画卷。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一种地方小吃的礼赞,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、传统手艺与民族情感的深度挖掘与文学呈现。在文学艺术
废名(1901~1967)著名作家、学者。原名冯文炳,湖北黄梅人。家境殷实,自幼多病,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,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,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,接触新文学,被新诗迷住,立志“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”,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
“意象”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,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国当代学人建构起来的,且用赵翼《论诗五首》其二,换一数词以表之: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十年。”这里,用“建构”一词,盖因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中,意象并不是一个理论概念,而乃一个语用词汇。然而,意象概念
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